2001年



0102 奇比颱風(CHEBI)

◆ 屬第5類侵台颱風 時間:6月22日至23日  

在奇比生成前的幾天,熱帶洋面上擾動頻繁。6月20日,一個低氣壓在雅浦島西北方海面形成;短短12小時之內,此低壓迅速發展成為輕度颱風,即奇比颱風,正以每小時19公里的速度向西北西移動,中心氣壓為998百帕。

 21日20時,天氣圖上顯示奇比已行至北緯16度、東經126.1度,強度亦略為增強,持續朝巴士海峽前進,因此中央氣象局遂在22日凌晨發布海上颱風警報。俟氣象局對台灣中南部及東部發布陸上警報之後,奇比已偏向西北,且速度愈趨加快。

 22日20時,颱風已行至恆春南方約160公里的海面上,此時由於台灣上空的副熱帶高氣壓已有東退跡象,因此奇比以更偏北北西的方向進行,而其也增強為中度颱風,時速25公里。翌日8時,奇比開始進入台灣海峽南部,中心距離高雄只有一百公里左右,台灣中南部、恆春及花東一帶籠罩在其暴風圈之中,風雨持續增強。

 23日11時,奇比中心氣壓已降至965百帕,此為其最強的階段,並開始以偏北方向直趨澎湖地區;下午2時,颱風中心從澎湖西方近海通過,澎湖氣象站在14時45分測得了高達16級的瞬間最大陣風,並在14時52分測得11級的平均風。

 23日20時,奇比已行至金門西北方海面,中心氣壓回升至970百帕,移動方向也漸轉向北北東,快速地進入中國大陸沿岸;23時,在福建馬尾附近登陸,強度迅速減弱,雲團亦不斷消散。24日14時,奇比在杭州灣口附近出海,中心氣壓更回升為995百帕,以每小時42公里的速度向東北進行;晚8時,已減弱成一熱帶性低氣壓。

 奇比颱風為台灣中南部帶來不少雨量,使西南部部分地區海水倒灌,此外尚有零星災情傳出;而澎湖地區則災情慘重,是自民國75年韋恩颱風之後,當地十餘年來所碰過最嚴重風災,造成14人死亡、16人失蹤、124人受傷、兩百多艘船隻翻覆、七棟房屋倒塌,所有損失估計達15億元以上。奇比進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以後,也使得福建一帶飽受風雨摧殘;至於浙江及上海則是因豪雨成災,許多地區出現積水或是河川水位高漲的情形。



0104 尤特颱風(UTOR)

◆ 屬第3類侵台颱風 時間:7月4日至5日

 提起尤特颱風,它可以說是近幾年來所罕見的颱風,初期大家都認為它會有可能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但是它後來的發展,卻令人大失所望!正所謂“雷聲大雨點小”,形容尤特實不為過。

 奇比颱風過後,熱帶洋面上一直有許多龐大擾動雲系持續發展著。7月1日,一個熱帶性低氣壓在雅浦島附近的廣大雲團中生成,此時在其東北面亦有一龐大低壓雲系,兩者遂逐漸結合;翌日8時,升格為輕度颱風,命名為尤特。從衛星雲圖上看,尤特的環流雲系竟廣達2000公里!幾乎涵蓋了北太平洋西部的四分之一,惟其中心雲團一直無法有效整合,產生了一個很大的雲洞,而這也使尤特只能緩慢地增強。

 3日下午2時,尤特中心氣壓降至975百帕,雖然還是一個輕度颱風,但暴風半徑已廣達350公里,實為歷年來少見,而此時其外圍環流亦開始影響台灣及呂宋的天氣。17時,尤特進一步增強為中度颱風,並以每小時33公里的速度,快速向西北移動。

 4日14時,尤特移至北緯19度、東經122.5度,即呂宋東北方近海,中心氣壓已降至96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風速達每秒38公尺,此為其極盛時期;由於受呂宋島地形的影響,使得它的中心以偏西方向穿越巴士海峽,直至進入南海。這段時間內,台灣南端及呂宋北部籠罩在其暴風圈內,氣候惡劣,呂宋最大風速甚至更超過每小時170公里。

 5日11時,尤特中心氣壓回升至965百帕,速度亦放慢為每小時22公里,開始朝中國東南沿海逼進。翌日2時,減弱為輕度颱風,但其範圍仍相當廣泛;8時,尤特颱風在香港和汕尾間登陸,香港天文台掛起了八號風球以因應,廣東沿岸各地風力此時迅速增強。

 6日20時,尤特進入廣西,減弱為一熱帶性低氣壓。災情方面,在菲律賓,呂宋各地受其狂風暴雨肆虐,造成了101人死亡,一百多人受傷,還有126人失蹤仍未尋獲;而在台灣,亦造成一人死亡,六人受傷,屏東及台東部分地區海水倒灌,其餘並無重大損失;至於香港及廣東地區則是水災頻仍,廣東及廣西由於先後受到兩個颱風的侵襲,大雨不斷的情形之下,出現了當地數十年來罕見的洪水,左江、西江等許多河川水位急速暴漲,估計有數百萬人無家可歸。

0108 桃芝颱風(TORAJI)

◆ 屬第2類侵台颱風 時間:7月29日至30日

 正當玉兔颱風侵襲香港之際,菲律賓東方海面上開始有一熱帶性低氣壓醞釀著。7月27日八時,輕度颱風桃芝形成,以每小時11公里的速度向西北進行,即朝巴士海峽而來,氣象局亦開始密切注意其發展。

 翌日五時,桃芝已增強為中度颱風,並即將對台灣東部與東南部附近海域構成威脅,使得中央氣象局隨即發佈海上颱風警報;11時更進而針對恆春半島及花東地區發佈陸上警報。

 在下午兩點,桃芝行至北緯19.1度,東經124.3度,中心氣壓已降至962百帕,七級暴風半徑250公里,為最強盛的時期;從衛星雲圖上看,細小的颱風眼開始隱約可見,而整個環流十分渾圓、結實,可想其水氣含量之足,讓氣象局更不敢掉以輕心。由於太平洋高壓在台灣附近的勢力並不強,故此時桃芝的移動方向開始有轉向北北西的趨勢,遙指台灣東北部陸地!29日白天開始,台灣各地逐漸進入桃芝颱風的暴風圈內,雨比風大。

 當時中央氣象局與鄰近各國之氣象單位均認為桃芝將持續朝北北西前進,即颱風中心在宜蘭附近登陸。未料其中心移到花蓮東南方約70公里之海面時,竟發生局部地形效應而突轉急向西北西,30日零時十分,桃芝颱風中心在花蓮秀姑巒溪口登陸。此一大轉彎與原先之預估差距甚多,讓氣象單位瞠目結舌!上午八時,其中心氣壓回升至975百帕,減弱為輕度颱風;十時左右自新竹出海。

 桃芝進入台灣海峽北部之後,一度呈現滯留,移動速度緩慢,使得台灣本島受到其暴風範圍影響的時間更為加長!翌日凌晨,颱風在福建馬尾附近登陸,強度更迅速減弱;下午兩點,其中心移至北緯27.5度,東經119.3度,此時桃芝已變為熱帶性低氣壓,海上陸上颱風警報亦告解除。

 桃芝颱風過境造成非常嚴重的災情。由於颱風行徑方向的突然改變,致使影響的地區及層面不同;其中心登陸時,狂風暴雨突襲花蓮就已來個措手不及,更危急的是隨後桃芝還挾帶著豐沛雨水繼續西進,中部山區許多地方在30日清晨的短短幾個小時內便降下數百公厘的豪雨,引發了大規模的山洪爆發,更造成了多達百餘處的土石流慘劇,屋傾路毀不斷;另外,桃芝颱風出海後引起的強勁西南風,使新竹、台中一帶雨勢驚人,溪水暴漲而釀成部分水災。此次重創,共計有103人死亡,111人失蹤,189人受傷;房屋全倒645間,半倒1972間,尤以中南部山區為甚,災害之慘重實為歷年來罕見,相信土石流的悲劇將讓寶島人民難以遺忘!



0116 納莉颱風(NARI)

◆ 屬第7類侵台颱風 時間:9月16日至19日

 納莉颱風可說是歷年的侵台颱風中,最具傳奇性的一個了!她誕生於9月6日上午11時的宮古島附近海面,中心氣壓998百帕,受其北邊低壓槽的牽引而向東北移動。在此之前,台灣附近海域的溫度從七月底到九月初,已創下了14年來的新高-攝氏29度,水氣充足再加上高空輻散佳,非常適合熱帶氣旋的發展;而納莉生成期間,台灣附近的大氣環流變得十分複雜,種種的因素之下,使得她成為名副其實的“怪颱”!

 納莉中心穿越琉球後,北方低壓的遠離使得導引力量消失,便開始呈現滯留狀態。隨後華北的大陸冷高壓漸漸成為主導氣流,納莉開始偏西緩慢移動,強度持續增強。9月8日晚上,中央氣象局開始對台灣東北部海面發布海上颱風警報;而納莉並於翌日晚間增強為一中度颱風。

 此時,在日本東南方海面上有一“丹娜絲”颱風正向西北西方向移動,納莉受到北方高壓及丹娜絲環流所帶來的北風所影響,有偏向西南行的趨勢;10日8時,納莉南移速度極為緩慢,幾乎又呈現滯留,氣象局認為24小時之內其對台灣附近海面仍不至於構成威脅,遂解除海上警報。處於大陸高壓及太平洋高壓間鞍形場的納莉,由於高層雲系往東北移,低層雲系往西南移,兩邊相互拉扯之下,雲層鬆散而減弱為輕度颱風;另外,丹娜絲颱風的靠近,使得她被牽引轉向東南再轉東進行。11日8時,納莉東行至北緯26度、東經126.8度,在吸收了大量的水氣、重新組織雲系之後,又再度增強為中颱,並以每小時4公里的慢速,往東轉東北移動;12日2時,其中心氣壓已降至960百帕,颱風眼清晰可見,但由於丹娜絲的逐漸遠離,納莉失去了較為明顯的導引氣流,再度滯留、原地打轉。

 13日,大陸冷高壓勢力增強,因滯留太久而再次減弱為輕颱的納莉開始回馬槍向西北西移動,且速度開始加快;20時,氣象局第二度發布海上颱風警報。14日5時,納莉已到達北緯27.5度、東經125.4度,日本南方海面形成一冷心低壓,冷心低壓及大陸高壓的導引氣流,又將她帶往西南方移動,朝台灣北部前進,而中央氣象局也在15日2時針對台灣北部、東北部及東部陸地發布陸上颱風警報;20時,納莉第三度重整旗鼓,增強為中度颱風,從衛星雲圖上看,她的結構發展十分結實,足見水氣供應之足,風眼也較先前更為清晰。

 16日8時,納莉的150公里暴風圈開始接觸台灣東北部陸地,往後幾個小時,北部各地的風雨逐漸增強;21時,其中心在台北縣三貂角附近登陸,充足的水氣使得台北盆地自入夜後便大雨狂瀉。納莉在進入台灣陸地後,大陸高壓與太平洋高壓的勢力又呈現了均等的狀態,因此她的速度又變得緩慢,這使得其強度有明顯的減弱。17日5時,納莉再減弱為輕度颱風,然而雨勢卻不曾減少,龐大的降雨量又適逢大潮,讓大台北地區成為了水鄉澤國,基隆河水暴漲,沿岸等地甚至水淹達兩、三層樓高!台北市內許多精華鬧區亦無法倖免於難,相當罕見!

 17日下午,在台東東南方近海出現了一個副低壓中心,此系統與納莉相互作用之下,使得納莉的環流雨帶更為驚人;隨著納莉史無前例地南下橫掃,新竹、苗栗一帶也降下大量豪雨。18日凌晨,納莉的副中心逐漸消散,且其中心氣壓亦回升至998百帕,但因為這段時間內台灣上空仍屬於一明顯的鞍形場,這讓她一直在雲嘉南地區滯留、打轉,且能不斷吸收台灣海峽上的水氣,造成南部地區的傾盆大雨不斷,水患亦是頻傳!入夜後,北方大陸高壓開始增強而向西延伸,納莉逐漸偏西移動,23時其中心終於由台南安平出海。颱風中心停滯陸地長達50小時,實乃氣象史上之新猷!翌日17時,氣象局解除了納莉的陸上颱風警報,23時宣佈解除海上警報。

 俟納莉進入南海北部之後,其強度又略為增強,速度明顯加快至每小時19公里;20日上午,颱風中心在廣東汕尾附近登陸,造成些微災情,而香港天文台亦掛上了一號風球以戒備。21日的天氣圖上顯示,納莉已減弱為一熱帶性低氣壓,也宣告結束了她15天的長壽。

 納莉颱風的各項表現皆讓全球各氣象單位跌破眼鏡,中央氣象局的人員更是忙得人仰馬翻,從第一次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到完全解除海上陸上颱風警報,前後共64報!總計納莉肆虐全台造成了94人死亡、10人失蹤、265人受傷,其餘方面損失金額高達數百億元以上!此外,她還創下滯台時間最久、台北新竹嘉義最大單日降雨紀錄、由東北至西南侵台之怪異路線、四度增強減弱、警報次數最多等多項紀錄。如此氣象史上之怪颱,或許是百年僅見!



0119 利奇馬颱風(LEKIMA)

◆ 屬第3類侵台颱風 時間:9月25日至28日

 全台甫受完納莉所帶來的重創,正欲清掃家園,恆春東南東方海面又有低壓蠢蠢欲動了!9月22日20時,此一熱帶性低氣壓已增強到達輕度颱風之標準,遂將其定名為利奇馬;由於此時台灣附近沒有較明顯的導引系統使颱風移動,故利奇馬在形成後幾乎都呈現滯留打轉狀態。

 利奇馬颱風雖然移速緩慢,但強度仍不斷增強,暴風圈亦逐步擴增。23日20時,中央氣象局發佈了海上颱風警報;翌日14時,再針對台灣南部及東南部發佈陸上颱風警報,利奇馬正一步步緩慢逼進中!17時,利奇馬增強為中度颱風,中心氣壓降至970百帕。

 25日17時,在恆春半島的都卜勒雷達上顯示利奇馬颱風竟發展出了雙颱風眼牆,這代表颱風將不再繼續增強,此時利奇馬的中心氣壓為965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秒35公尺,即為最強的階段;而它也就保持著強度,俟26日下午六點三十分中心在台東的太麻里登陸後才逐漸減弱。

 26日23時,利奇馬移到了北緯22.8度,東經120.9度,中心氣壓回升至970百帕,即減弱為輕度颱風。不過此颱風仍是以每小時約4~7公里的慢速向前推進,一直拖到27日下午以後才從雲林附近出海;當然颱風環流雲系長時間覆蓋在中南部上空,就造成了大量降雨及局部水災。

 28日上午八時,利奇馬颱風的中心尚在彰化外海,惟其已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氣象局遂解除了颱風警報。好在此次颱風災情輕微,損失不大,實屬不幸中之大幸!



2002



0208 娜克莉颱風(NAKRI)

◆ 屬第5類侵台颱風 時間:7月9日至10日

 七月初,有一雷馬遜颱風通過菲律賓東方海面,其尾端殘留了大批雲系在南海一帶,隨著雷馬遜的北上,這些雲系很快地就與之脫離並開始獨立發展。許多天之後,在台灣海峽南部逐漸醞釀出一熱帶性低氣壓中心,7月9日五時,娜克莉颱風就此形成;由於其距離台灣本島相當接近,是以氣象局立即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澎湖地區更是警報甫發出就已處在暴風圈內!

 娜克莉初時向東北移動。9日上午十一時其中心位置到達北緯23.6度,東經119.5度,即澎湖上空,距離雲林沿海僅約50公里,中心氣壓略為下降至987百帕,但下午以後颱風之高低層環流開始出現分離,高層由於在台灣附近的風場大致吹偏南風,因此雲系就被帶往北飄,並未通過陸地;而低層環流中心則持續逼近中部沿岸。前述之因素再加上娜克莉本身的強度極弱,使得首當其衝的台灣西半部地區除零星降雨之外,並無颱風來襲時風狂雨暴的感覺。

 10日清晨5點半左右,娜克莉颱風中心在台中大甲溪口附近登陸,而其高層對流雲系卻大都覆蓋在台灣北部海面一帶。上午過後,彭佳嶼風雨明顯轉強,十二時至十三時僅一小時內便降下了178公厘的雨量,陣風達到13級!十七時更吹起了15級陣風,累積五個小時下來的雨量竟有620公厘!

 娜克莉離開台灣地區之後,在琉球西南方海面一度呈現滯留狀態,隨後便由太平洋高壓西緣的導引轉向偏北移動,並在東海一帶逐漸減弱消散。娜克莉颱風過境無較大的災情發生,更完全解決了北部地區的旱象,可算得上一”良性颱風”。



0216 辛樂克颱風(SINLAKU)

◆ 屬第7類侵台颱風 時間:9月6日至7日

 8月29日14時,位於關島東北東方約一千多公里海面上的熱帶性低氣壓發展成為輕度颱風辛樂克。辛樂克育成之後初向西北進行,但因為其北方太平洋高壓逐漸加強西伸,使得辛樂克不久後便開始轉為西北西甚至偏西的方向移動。31日8時,辛樂克已增強為中度颱風,其雲系的結構也快速地改善;14時,颱風的中心氣壓降到了955百帕,衛星雲圖上已能夠很清楚地看到了辛樂克的颱風眼。

 即將進入硫磺島附近海域且向西疾行的辛樂克,由於此一路線為前一“露莎”颱風所通過,兩颱相距時間又短暫,海面上甫吸收完的水氣尚未補足,讓辛樂克颱風繼續增強的腳步放慢了下來;9月2日8時,辛樂克移動至北緯24.3度,東經141.8度,即硫磺島東方約不到一百公里的海面上,此時其中心氣壓降為95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秒43公尺,也是威力最強的時候,往後其強度再也未見增強;翌日2時,辛樂克颱風甚至開始稍微減弱,中心氣壓回升到955百帕。

 9月4日5時,辛樂克持續西行到達北緯25.7度,東經131.4度,中央氣象局研判颱風將可能對台灣東北部海域構成威脅,遂發布了海上颱風警報。但北方太平洋高壓與大陸華中高壓相連的情況因華北所建立的一道短波槽自西向東移出而產生斷裂,太平洋高壓停止了西伸,讓颱風的路徑稍微北偏了一些,速度亦因導引氣流逐漸不明顯而放慢;俟颱風中心通過琉球本島及氣象局發布陸上警報後,更一度呈現滯留狀態。5日晚間,辛樂克颱風的走向開始在西南西與西之間搖擺,從衛星雲圖上看,颱風的結構因移速緩滯,於是有轉差的跡象,其環流時而紮實、時而鬆散;6日8時,颱風中心移至北緯26.2度,東經125.0度,台灣北部地區受到外圍環流的影響,已開始出現間歇性降雨,風勢也逐漸增強。

 原本氣象局預估辛樂克會持續以偏西轉西南西的方向穿越台灣北部近海,對北部地區造成類似“西北颱”的效應,且此颱風來襲期間適逢農曆大潮,因此民眾人心惶惶。未料在6日夜間之後,北方的槽線加深,已足夠對颱風的移向產生效用,這使得辛樂克被拉往偏北進行,大幅降低了對台灣地區的威脅;翌日清晨,颱風雖又回復偏西移動,暴風半徑也籠罩著台灣北部地區,但整個颱風的主要環流距離北部陸地已經頗遠,故風雨未較前一天有加大的現象,惟較接近颱風的彭佳嶼、鼻頭角一帶仍吹起十三級左右的最大陣風。7日下午以後,辛樂克威力開始減弱,晚間自浙閩交界一帶登陸中國大陸亦隨即變成輕度颱風,而氣象局在8日5時解除了海上陸上颱風警報;8時其已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

 辛樂克颱風侵襲台灣除了因淡水河漲潮加上大雨使得部份沿岸地區積水,以及其他輕微災情之外,並未釀成巨災。雖說此次颱風預報的誤差僅九十公里,但這也使得氣象局的颱風預報能力飽受各界質疑,甚至還引發了後續的媒體報導與氣象主播等諸多爭議,也算是為台灣民眾帶來了一次另類的颱風經驗!



2003

0309 莫拉克颱風(MORAKOT)

◆ 屬第3類侵台颱風 時間:8月3日至4日

 莫拉克颱風於8月2日下午兩點誕生於恆春東南方海面,氣象局很快地在下午五點發佈了海上颱風警報,此時颱風正以每小時十五公里的速度朝台灣南端推進。晚間十一點,莫拉克有所增強,而受到其北邊大陸華中高壓東移的導引,行進方向亦無太大變化,氣象局便針對恆春半島及台東等地發出陸上颱風警報。

 從深夜到3日上午這段時間,莫拉克仍偏向西北甚至西北西移動,但中午以後其逐漸靠近台灣,地形效應開始影響了其走向。3日14時,颱風的中心位置在北緯21.3度,東經121.4度,原本預測其中心將可能僅通過恆春半島沿海的莫拉克逐漸轉為偏北北西前進;而莫拉克颱風自形成後所一度分離的高低層環流,如此不佳的結構在其登陸台灣東南部之前已改善、組織到最完整!

 3日下午以後,莫拉克的暴風圈開始接觸到東南部陸地;21時50分,颱風中心由台東大武附近登陸,迎風面地區的風雨在此時達到最強,除離島的蘭嶼曾出現14級的瞬間最大陣風之外,恆春、大武及台東市等地也普遍有10到11級的陣風出現。至於雨勢,颱風登陸後在東南部及南部地區引發局部性的豪雨,並寫下了連續五個小時內,每小時在不同區域降雨量分別突破一百公釐的紀錄。

 4日清晨四點半左右,莫拉克颱風中心由台南將軍出海,行進方向亦由偏北北西轉回偏西北。颱風環流雲系進入台灣海峽後逐漸潰散,下午兩點其中心氣壓回升為995百帕,俟晚間莫拉克從福建廈門附近進入中國大陸後,23時便減弱為一熱帶性低氣壓。

 台灣東部地區在颱風中心出海後雨勢才較為明顯,台東的知本從3日到4日總計降下了653公釐的雨量,為此次颱風襲台各地總雨量之冠。莫拉克颱風對台灣地區所造成的災情並不十分慘重,並且還紓解了南部地區的旱象!



0313 杜鵑颱風(DUJUAN)

◆ 屬第3類侵台颱風 時間:9月1日至2日

 8月28日8時,一熱帶性低氣壓在地面天氣圖上現跡,在關島西北方海面向西進行。受到日本南方海面發展的高壓壓迫,此熱帶性低氣壓不久後便沿著高壓的東南緣往西南西移,在通過高壓南緣後路徑轉回偏西,不過其對流即開始旺盛爆發;從29日23時的衛星雲圖當中可以看出,此熱帶性低氣壓的結構已頗為紮實,更有明顯的螺絲性。30日2時,終於被升格為輕度颱風,命名為“杜鵑”。

 杜鵑颱風形成後,北邊的高壓勢力略有減弱,因此颱風一度偏往西北移動,且強度一直呈現迅速地增強;31日2時,杜鵑遂增強為中度颱風。上午8時,杜鵑移動到了北緯19.2度,東經131.1度,此時高壓開始有自日本南方海面向華中一帶增強延伸的趨勢,使得杜鵑開始轉向西北西朝台灣東南部海面穩定進行,移動速度並加快。氣象局隨即在11時發佈了海上颱風警報,晚間8時更針對花東及恆春等地發出陸上颱風警報。

 9月1日清晨,台灣東部及北部地區受到颱風的外圍環流影響,已逐漸轉為陣雨的天氣。另外從上午開始,氣象局經由氣象衛星和雷達監測發現,杜鵑颱風出現了南北向擺動的蛇行現象,這個現象在下午3點颱風中心進入雷達觀測圖後隨即明瞭,杜鵑產生了罕見的雙颱風眼;傍晚以後,兩個同心圓的颱風眼更為清楚地呈現在雷達螢幕上,內眼甚至還一度循著外眼眼牆以逆時針方向旋繞!

 過去這段颱風呈南北向擺動的期間,其強度再度出現明顯地增強,到14時杜鵑的中心氣壓已降至950百帕。傍晚開始杜鵑的暴風圈逐漸接觸到東南部地區,首當其衝的蘭嶼更是陷入了狂風暴雨之中,入夜後當地更曾出現了高達15級的平均風!瞬間最大陣風在17級以上!這使得蘭嶼氣象站的測風儀被吹毀;而台東及恆春一帶隨著颱風中心的逼近,風雨也持續增強,台東的大武等部份地區還引發了海水倒灌的情形。深夜時分,杜鵑颱風中心通過恆春南端近海,恆春出現了15級的瞬間陣風,大武及台東等地的風力也在12級以上,這些地方的雨量亦快速累積中;在暴風圈外圍的台北地區與西北部沿海一帶此時開始受到強勁偏東風影響,風雨也明顯加大。

 2日清晨,杜鵑颱風中心持續往西進入台灣海峽南部,南部的高屏地區以及東北部的基隆、宜蘭地區風雨此時開始轉強,基隆在清晨4時還一度測得達12級的最大陣風;到上午為止,包括台北、新竹、宜蘭、高雄和外島的澎湖都有10級左右的陣風出現。宜蘭及蘇澳一帶的雨勢在2日上午特別明顯,然而在暴風圈內的高雄及屏東卻僅吹強風而沒有太大降雨,另外在屏東東港一帶也造成了海水倒灌的情況。

 2日14時,颱風中心位置已經西移到北緯22.2度,東經116.6度,其強度開始出現減弱,中心氣壓回升至955百帕,氣象局在此時解除了陸上颱風警報,17時再解除海上警報。杜鵑颱風繼續偏西撲向香港一帶,2日晚間在香港東方附近進入中國大陸,大陸深圳一帶與港澳地區也出現了強風豪雨,香港天文台一度發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以戒備。登陸後逐漸減弱消散的杜鵑在3日14時減弱為一熱帶性低氣壓。

 杜鵑此次襲台為墾丁地區帶來近二十年來罕見的風災,除強風吹毀建物、觀光設施及稻田農作外,貓鼻頭自1日0時到3日0時累計雨量達635.5公釐亦為各地降雨之冠;此外,杜鵑共造成全台2人死亡、1人失蹤、3人受傷,農林業損失在十億元以上的災情。惟如此強大的颱風,卻仍無法有效紓解北部地區今年夏天的旱象,非常可惜!



0319 米勒颱風(MELOR)

◆ 屬第4類侵台颱風 時間:11月2日至3日

 米勒颱風於10月30日晚間誕生在菲律賓東方海面上,初期向西北進行,11月1日開始侵襲呂宋島,其強度並在此時達到最強。俟米勒中心登陸呂宋陸地以後,颱風的行徑方向受島上地形影響轉為偏北北西。

 原本中央氣象局預測,米勒颱風進入巴士海峽之後將可能逐漸偏西進行,未料此後颱風仍朝向北北西繼續移動,逼近台灣南端!因此氣象局便在2日上午5時及8時分別發佈海上及陸上颱風警報。米勒颱風於2日下午2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20.6度、東經120.5度,距離恆春南端僅不到150公里,由於颱風接近恆春半島產生地形效應及北方通過的鋒面牽引等可能因素影響,有更偏北甚至偏北北東方向移動的趨勢。這一連串的演變已經讓各國氣象單位預報大失誤!

 隨著米勒颱風的雲系逐漸移近,使得台灣地區自東南部到東部、北部都陸續出現降雨情形,首當其衝的東南部山區及墾丁一帶尤其豪雨不斷。3日上午以後,受東北季風南下吹襲的影響,行至花東外海的米勒結構變得鬆散,強度開始減弱,並轉向偏東北移出。3日下午及晚間,颱風警報陸續宣告解除;4日8時,米勒已在石垣島南方海面上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了。

 米勒颱風並未替台灣帶來太大災情,東南部一帶豪雨最多的地方累計雨量約五百多毫米,引起部份農漁業損失,此外並造成4人死亡、2人受傷。反而此次風災突顯出來的是氣象預報上的問題。



2004

0407 敏督利颱風(MINDULLE)

◆ 屬第4類侵台颱風 時間:7月1日至2日

 敏督利颱風於6月23日下午在關島西北方海面誕生,由於此時颱風北邊的太平洋高壓相當強勁,因此敏督利自生成後就一直偏西甚至西南西方移動。26日14時,敏督利行至北緯14.8度,東經130.4度,行進方向才有了逐漸轉北的跡象。

 自颱風形成後,其強度一直沒有較明顯的增強,觀察可見光雲圖發現,低層環流中心更一度外露,也使得整個颱風雲系組織無法獲得整合。26日上午以後,結構逐漸改善;到了晚間,颱風眼已經隱約可見。

 27日20時,敏督利進入菲律賓東北方海面,並增強為中度颱風;盤踞於台灣上空的高壓開始有減弱的趨勢,隨後便在大陸華南一帶分裂出一個小型高壓。這個變化使得台灣附近乃至於颱風前方形成了一個鞍型場,颱風漸漸失去了明顯的導引氣流,只得移速愈來愈緩慢地朝西北西的方向前進。然而在這段時間,敏督利的強度也不斷增強,原本發展出很大的颱風眼亦漸為內縮,讓組織更為紮實鞏固。

 隨著颱風的緩步移近,中央氣象局在28日17時發佈海上颱風警報,但敏督利似乎開始受呂宋島地形影響,出現了偏西移動的現象。29日8時,敏督利颱風的中心氣壓降至942百帕,為其生命的最巔峰時期;另外,颱風的位置則是來到了北緯18.9度,東經124.0度,持續往西接近呂宋島東北部陸地中。23時,氣象局針對了台灣東南部及恆春地區發佈陸上颱風警報;敏督利的結構此時顯然已經遭到呂宋島陸地破壞,衛星雲圖上可以看到,清晰的颱風眼逐漸消失,而颱風中心氣壓亦回升為945百帕。

 在關島北方海面上有一“婷婷”颱風發展,由於此颱風的偏北移動,讓原先減弱東退的太平洋高壓有機會在其南方西伸,並且在敏督利颱風東邊形成南北向的高壓型態。30日上午開始,敏督利就受高壓西緣導引,幾乎是轉了個直角,由西轉北移動,直指台灣東南部陸地!至於颱風的強度,則大幅減弱;7月1日8時,敏督利減弱為輕度颱風。不過俟颱風主要環流脫離呂宋島陸地,完全進入巴士海峽及台灣東南方海面後,原先被破壞的雲系又重新組織起來,強度也再略為增強。花東地區的風雨從1日白天開始就逐漸增強,成功、大武均有11級陣風出現;中午時分颱風中心通過蘭嶼附近時,蘭嶼的陣風更達到15級!然而此時在台灣西北部一帶則出現了焚風的情況!1日晚間10時左右,颱風中心在花蓮壽豐登陸,花蓮陣風達到13級。

 2日8時,敏督利颱風移到了北緯25.0度,東經121.6度,而在竹苗外海一帶已經有較明顯的副中心出現,並逐漸取代這個位於台北東方的主中心。颱風北上以後沿著大陸浙江沿岸進入東海,氣象局分別在2日23時及3日11時解除敏督利的陸上及海上警報。4日8時,敏督利就在黃海南部變性為一溫帶氣旋了。

 台灣地區並沒有因為颱風的離去而減輕天候惡劣的威脅,一道對流旺盛且範圍遼闊的西南氣流雲系從2日下午開始,被敏督利颱風帶進中南部上空,這些地方遂降下豪雨。對流不斷地發展,中南部的天氣極端不穩定,這個不穩定的狀況竟延續三天之久!除了中南部許多地方不斷颳出9到10級強風、雲林嘉義等地甚至出現龍捲風等現象,這波強烈西南氣流的降雨強度之強,且分布區域與分布時間都非常平均,才是讓氣象單位瞠目結舌的地方。台中、南投、嘉義與高屏一帶山區連續三天都降下約五百毫米以上的雨量;從2日0時到6日0時,中南部地區普遍雨量都在四、五百毫米以上,高雄縣溪南累計雨量達2030.5毫米為全台之冠,阿里山、中投山區等地也有一千六百毫米以上的降雨量!

 龐大的降雨加上海水的倒灌造成了彰雲嘉一帶的水患;中南部不少地方河水暴漲,危及民眾安全與交通狀況;中部山區的土石流災情則空前地嚴重,中橫公路柔腸寸斷、面目全非。總計此次被稱為“七二水災”的橫掃,共造成33人死亡,20人受傷,12人失蹤,房屋毀損約六百餘戶,金額損失僅農林牧業就高達八十五億元以上,其餘方面更是難以估計!寶島遭逢重創,是天災?是人禍?恐怕留待人們好好思考。



0417 艾利颱風(AERE)

◆ 屬第1類侵台颱風 時間:8月24日至25日

 8月中旬左右,一個低壓逐漸在關島西方海面醞釀,經過了將近一星期,8月20日8時,這個低壓終於增強為輕度颱風,被命名為艾利。

 艾利颱風自誕生後,雲系組織就並不好;隨著其行進路線受太平洋高壓導引一路朝西北移,過程當中整體環流並沒有明顯的改善階段,強度上的發展也就十分緩慢。22日20時,艾利才被升格為中度颱風。

 原先預估將逐步減退的太平洋高壓,在此時仍維持一定的勢力,把艾利一步步逼向台灣附近。23日2時,中央氣象局發佈了海上颱風警報;14時,又針對台灣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地區發出陸上警報!衛星雲圖上能夠看出,艾利颱風的結構已經趨於完整,外圍環流雲系使得北部與東北部地區開始降雨。

 太平洋高壓在這個時候也開始減弱,漸漸讓颱風失去了導引力量而移速減緩。在艾利東邊有一強烈颱風“佳芭”正快速向西進行,佳芭颱風外側的環流抑止了艾利可能的向北飄移,而壓往西北西移動;隨後位於大陸華中的高壓增強,進一步取得了主導艾利颱風的地位,艾利更開始轉偏西行!

 24日上午以後,北部及東北部的風雨開始增強。晚間8時,艾利颱風的位置在北緯25.4度、東經123.0度,中心氣壓降到了960百帕,再從雲圖上看,艾利的結構又比先前更加紮實,颱風眼則非常地大。颱風的暴風圈此時已籠罩台灣中部以北地區,北部與中部一帶山區已是豪雨不斷,局部地帶如苗栗縣泰安鄉的馬達拉、新竹縣尖石鄉的玉峰等在24日單日降雨量都累積了近一千毫米;基隆、台北及宜蘭有12級陣風出現,彭佳嶼更是在颱風中心通過附近時吹出了17級以上的強陣風!各地強風豪雨的情況一直持續到25日白天才漸趨緩和。

 艾利颱風中心在25日凌晨穿越基隆與彭佳嶼間,接著以偏西的走向掠過北海岸地方;進入台灣海峽以後,颱風開始偏西南西移動,中南部一帶山區在這個時候也逐漸降下豪雨。25日22時左右,艾利在福建廈門附近登陸,並在23時減弱為輕度颱風。

 氣象局在26日11時解除了艾利所有的颱風警報;20時,艾利便結束了生命,變為一熱帶性低氣壓。這次颱風的侵襲路徑是屬於標準的“西北颱”,而其為北台灣地區當然帶來不少嚴重災情,除了造成15人死亡、14人失蹤、399人受傷之外,台北縣三重、新莊一帶的水患以及新竹山區的土石崩塌等帶來的額外災情,更是悽慘!再加上許多後續的影響,損失算是相當大。



0420 海馬颱風(HAIMA)

◆ 屬第4類侵台颱風 時間:9月11日至12日 >>> 路徑圖

 9月8日左右,一道鋒面自北邊南下到台灣附近,加上從南海移進的西南氣流雲系,使得台灣身處於一片大低壓帶當中,天氣非常不穩定。這個低壓帶持續停留了一段時間,雲系一路由韓國一帶延伸自南海北部,而位於廣東海面附近開始有低壓系統發展出來。

 10日下午以後,此低壓逐漸隨著鋒面的東移而向東進行,逼近台灣西南部。低壓環流不但造成了南部的大雨,入夜以後與微弱東北季風的互動更讓北部及東北部降下驚人的豪雨,並在台北汐止、南港等許多地方釀成水患,雨一直下到次日上午才減緩下來。然而這個低壓從雲圖上看,已經有頗為明顯的螺旋性,且在高雄沿海附近進入陸地。

 11日下午,低壓移至台東外海並重新發展;20時,其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由於就在台灣附近,因此中央氣象局便發佈了熱帶性低氣壓特報;23時,熱帶低壓進一步成為輕度颱風,命名為海馬,氣象局也立刻改發海上陸上颱風警報。這種颱風一形成其暴風圈就籠罩在台灣上空的情況,算是歷來罕見!

 海馬颱風成形後,即向北緩慢進行,颱風中心於12日上午擦過東北角外海。下午以後,台灣東北部與北部地區逐漸脫離暴風範圍,陸上颱風警報於20時解除;13日8時,亦解除了海上警報。海馬颱風很快地在當日中午左右於浙江南部登陸,下午兩點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海馬颱風本身並未替台灣帶來太大損害,反倒是其前身所造成的雨災較為嚴重!



0424 納坦颱風(NOCK-TEN)

◆ 屬第1類侵台颱風 時間:10月24日至25日 >>> 路徑圖

 時序進入十月深秋,納坦颱風自遠洋一路奔向台灣並且登陸,創下了氣象局觀測史上第一個颱風中心在十月份登陸的紀錄(民國48年十月的輕颱巴布絲原被認為是觀測史上首個,不過其後的路徑資料顯示此颱風中心僅於恆春近海掠過,與當時的氣象概況報告不符,有待釐清。),可說是相當“難得”的!它始見於10月14日,位於威克島南南西方海面上醞釀著,經過兩天起伏,16日20時便增強為輕度颱風。在這段期間,受其北邊太平洋高壓壓迫,使得颱風呈現往西南西緩慢行進的現象。

 納坦的環流一直不大,增強速度也不快,又經過了兩天,即18日20時,才再增強為中度颱風。當颱風抵達關島南方海面之後,其路徑開始逐漸偏向西北西移動,並受高壓穩定導引而加快速度。23日8時,納坦颱風來到了北緯17.4度、東經132.3度,中心氣壓降至945百帕,強度已屆巔峰,從衛星雲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納坦發展出的一個大颱風眼!

 23日20時,中央氣象局發佈納坦的海上颱風警報;24日5時再發出陸上警報!顯示颱風正一步步逼近台灣地區當中。24日22時,納坦颱風的位置在北緯22度、東經123度,距離台東僅僅只有250公里左右,此時納坦已經逐漸走到太平洋高壓的西南側,於是開始有轉向偏北的趨勢。然而隨著颱風的靠近,台灣東半部及北部地區已有降雨情況,首當其衝的東南部更是風雨不斷。

 納坦偏北行進的過程中,強度略有減弱,雲圖上清晰的颱風眼也逐漸消失,不過其結構仍然紮實。25日8時,颱風行至花蓮東方約70公里海面上,受地形效應影響,其走向突然出現偏轉,朝著西北撲向宜蘭附近!10時30分左右,納坦颱風中心在宜蘭頭城附近登陸,稍早中心附近通過的蘇澳及宜蘭分別颳出16級和14級的陣風!俟颱風進入陸地,颱風主要且集中的強勁對流也讓北部地區風雨瞬間增強,基隆吹起15級風,台北則有12級,新竹10級;另外,台北縣福隆在納坦中心通過時更在一小時內降下158毫米的驚人雨量!13時15分,其中心於淡水附近出海,隨即轉向東北移出,氣象局在25日晚間11時與26日2時先後解除陸上與海上颱風警報。此時大陸冷高壓逐步南下,納坦強度更大幅減弱;26日14時,便在日本九州南方海面上變性為一溫帶氣旋。

 原先氣象局預期納坦將會與南下的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替迎風面的東北部及北部地區帶來長時間的大量豪雨,但因為颱風的靠近與北邊系統抵達時間錯開,更重要的是納坦結構雲系不大,外圍環流微弱,以致於降雨量預報失準。另一方面,颱風在轉向過程中行進速度竟無太大減慢!這也是使氣象單位感到相當訝異的地方。此次風災的災情以東北部及北部一帶較為嚴重,除了瞬間的狂風將地面設施吹損以外,暴雨也讓不少區域釀成水患,更帶來一些不幸的人員傷亡!納坦颱風雖在秋季來襲,不過它的種種表現似乎比較常出現在盛夏之時,可以說是一個完全不像“秋颱”的秋颱。



0427 南瑪都颱風(NANMADOL)

◆ 屬第6類侵台颱風 時間:12月3日至4日 >>> 路徑圖

 南瑪都颱風在11月29日8時誕生於關島南南東方海面,甫一形成整個環流雲系就頗為廣大。隨著颱風受北邊的太平洋高壓導引,穩定地向西北西方推進,其強度也逐步提升。30日20時,南瑪都增強為中度颱風;12月1日14時,其中心氣壓降到了940百帕,衛星雲圖上也顯示南瑪都發展出一個細小且清晰的颱風眼。

 此時南瑪都已經逼近菲律賓呂宋島東方,結構碰觸到呂宋陸地,強度遂再未見增強。2日入夜至3日清晨,颱風中心恆亙呂宋島,並進入南海,台灣東北部地區受到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所產生的共伴效應影響,已開始出現降雨情形。然而大陸高壓正逐漸東移,東海一帶有鋒面醞釀,使得南瑪都颱風轉向偏北的機率大增,中央氣象局便在3日2時發佈海上颱風警報。

 3日14時,颱風的中心位置到達北緯19.0度,東經118.8度,由於其不斷往北進行,接觸到愈來愈多冷空氣,組織結構開始轉差,減弱為輕度颱風。但同一時間,氣象局也針對了台灣南部發出陸上警報。

 3日午夜以後,南瑪都進入台灣海峽南部,南部地區一度出現劇烈的雨勢。颱風此時逐漸轉向朝東北東並加速移動,上午7時40分,其中心在屏東枋寮附近登陸,南部各地的風勢達到最強勁,而雨勢則因為颱風主體對流雲系的潰散,顯得相當零星;歷經約兩個小時,颱風中心於9時30分左右自台東太麻里出海。南瑪都颱風在這段期間,已進入高空西風帶,因此偏東移速愈來愈快,在高層的西風與低層的東北風相互拉扯颱風結構之下,讓颱風更為減弱,而其型態也正在轉化。4日14時,南瑪都變性為溫帶氣旋,氣象局同時解除了颱風警報。

 南瑪都颱風並未為台灣地區帶來嚴重的災害,不過其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在十二月份侵襲台灣的颱風,這也象徵打破了民國56年11月18日的吉達颱風所創下之“全年侵台時間最晚颱風”紀錄;另一方面,南瑪都更是氣象局首次以颱風變性為溫帶氣旋為由,解除颱風警報。這些紀錄可說為台灣氣象史又添下不少新頁!

參考資料

http://home.educities.edu.tw/typhoonro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mon0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